時間:2014-01-09 來源:合肥網(wǎng)hfw.cc 作者:hfw.cc 我要糾錯
|
||
|
許村古名溪源,、任公村,。歷史悠久,南朝梁時,,時任新安太守任氏即在此流連忘返,,垂釣之余,更設(shè)許村十二景以寄:武岳凌云,、文峰貫日,、林嶂環(huán)青、黃山蘊秀,、西溪漁唱,、箬嶺樵歌、平畈朝耕,、幽窗夜讀,、任公釣臺、淮陽忠廟,、沙堤晚翠,、古寺晨鐘,。這是最早對于許村山水風光的記載,。
許氏為古歙縣巨族。唐以前,,顏,、任,、楊、蔣諸姓先后移居該地,。許姓先世祖知稠公徙居于此,,嗣后人丁興旺,至今已逾四十代,。宋王安石還曾為《古歙許氏宗譜傳》做序,。由唐至宋,人文著盛,,鄉(xiāng)中出進士以上共十八人,。明、清更加發(fā)達,,豪杰輩出,。
南宋以后,徽商崛起,。“往來淮楚間,,起家累巨萬。”由于許村地處安慶府和徽州府之間的交通要道,,接著地利之便迅速繁榮起來,。雄厚的經(jīng)濟實力極大的促進了許村民居建筑藝術(shù)的發(fā)展,至明清,,發(fā)展到許村的鼎盛時期,。輝煌的歷史為許村留下豐富的歷史文化財富,其中罕見而獨具特色的古村落建筑群是其中的精華,。
許村保存了較為完整的歷史村落風貌,,建筑種類多樣,布局嚴謹,,工藝精湛,,蘊藏著極其豐富的文化內(nèi)涵。在高陽至前溪1500米的老街上,,至今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近200幢,,在建筑、歷史,、學術(shù),、環(huán)境、人類學等方面都具有較高的價值,。
許村的傳統(tǒng)民居,、祠堂主要以木結(jié)構(gòu)為主,建筑外墻為空斗磚墻砌筑,牌坊,、橋梁等公共建筑則以石料為主,。既有石牌坊6座、磚門坊3座,、亭閣1座,、廊橋1座、祠堂,、民居多座,。他們在功能設(shè)計、平面布局,、磚,、牧、石雕飾,、題匾碑刻等方面,,反映著當?shù)氐慕?jīng)濟狀況、社會習俗及建筑審美觀,,具有獨特的研究價值和欣賞價值,。
許村的村落布局和原有水系,也是許村文化遺產(chǎn)中不可分割的部分,。許村村落的選址采用了中國傳統(tǒng)的“風水”理論,,整個村落三面丘陵環(huán)抱,西溪和方溪在高陽橋前匯成富資河,,逶迤南向,,整個村落傍山依水,風貌極佳,,體現(xiàn)了風水理論中“共生,、共存、共榮,、共樂”四大基本特征,。同時,天然水系分布和村落布局,,仍存留著古人選址時所作“臨水而建,、雙龍戲珠、倒水葫蘆”的基本風水態(tài)勢,。 1996年,,許村整體申報批準成為省級歷史文化保護區(qū)。2006年,,許村古建筑群被國務(wù)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(15處),。目前,許村正在申報全國歷史文化名鎮(zhèn)和世界文化遺產(chǎn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