時間:2013-09-26 來源:合肥網(wǎng)hfw.cc 作者:hfw.cc 我要糾錯
![]() |
三國時的合肥城,,位于今天合肥城的西北面。因此,逍遙津一帶實為三國合肥的南大門,,孫權率領東吳兵馬進攻合肥時,就是從南面進軍。當時,橫亙在城南的逍遙津,、南淝河等一片寬闊的水面,正是孫吳兵馬進攻合肥,、撤回東吳必須跨越的“鴻溝”,。在這里,留下了“張遼威震逍遙津”等故事,。
三國古戰(zhàn)場
歷史風云際會處 孟德孫權曾點兵
教弩臺,、逍遙津、飛騎橋,、操兵巷……走進今天的合肥主城區(qū),,三國歷史仍觸手可摸。合肥的三國文化究竟有多深,?合肥何以成為“三國古戰(zhàn)場”,?中國作協(xié)會員、安徽歷史文化中心研究員,、市文廣新局社會文化處副處長夏冬波介紹說,秦漢之后,,中國政治中心向南轉移,,合肥的軍事地位尤為重要。三國時期,,合肥從縣提升為“揚州府”,,成為三國時期群雄逐鹿、兵家必爭之地,。
夏冬波說:“南方政權必守江,,守江必守淮,合肥位于中間地帶,,正所謂‘淮右襟喉,,江南唇齒。’”當時,,統(tǒng)一北方的曹操有三處必守之地,。“東置合肥,南守襄陽,,西向祁山,,敵來則破于三城之下。”孫權欲北上,,必先攻合肥,;曹操欲南下,必須過巢湖。公元208年到253年不到50年的時間里,,合肥城和巢湖裕溪口就發(fā)生了十次規(guī)模較大的軍事沖突,,曹操四越巢湖而不成,孫權六攻合肥而不下,,雙方有時出動兵馬數(shù)十萬眾,,戰(zhàn)爭規(guī)模之大、層次之高,,直接影響當時中國的政治軍事格局和歷史發(fā)展走向,,意義深遠。
逍遙津 張遼步卒八百破吳軍十萬
據(jù)《三國志·魏志·武帝紀》記載,,建安二十一年(公元216年),,孫權率十萬大軍圍攻合肥。張遼與眾將合謀,,決定奇襲孫權,。在天剛蒙蒙亮時,張遼披甲持戟,,沖入敵陣,,殺數(shù)十人,斬二將,,一路殺至孫權帳下,。張遼猛然殺到,令孫權驚慌失措,,慌忙逃走,。張遼左沖右突,所向披靡,,無人敢擋,。自早晨戰(zhàn)至中午,吳軍士氣大大受挫,。取得了氣勢上的優(yōu)勢,,張遼返回城中繼續(xù)守城。
在此情況下,,孫權圍合肥十余天,,攻城不下,只得撤兵,。在孫權撤兵之際,,張遼趁機出兵追擊,在今逍遙津北面險些活捉孫權,。在河邊,,孫權緊急掣馬飛過,。從而,在合肥留下了著名的“飛騎橋”遺址,。張遼以弱勝強,,曹操非常高興,來到合肥后親自循行張遼戰(zhàn)斗的地方,,贊揚不止,,嘆息良久。今天,,曹操觀兵的明教寺和操兵巷等遺跡依然保存著,。
三國新城遺址 滿寵“新城”拒孫權
公元227年,魏明帝曹睿即位,。征東將軍滿寵上書曹睿說:“合肥城南臨江湖,,北遠壽春,賊攻圍之,,得據(jù)水為勢,;官兵救之,當先破其大輩,,然后圍乃得解,。賊往甚易,而兵往救之甚難,。”為此,,他建議“宜移城內之兵”。他說:合肥城的西面“三十里,,有奇險可依”,可在此筑城固守,,以引賊遠離河水,,斷其歸路,一舉歸擒,。為了加強合肥防衛(wèi),,曹睿于是準許大將滿寵筑合肥新城,也就是現(xiàn)在的三國新城遺址公園所在地,,位于廬陽區(qū)三十崗鄉(xiāng),。在這里,考古出土的大量鐵兵器,、用于守城防御的礌石,、城內練兵指揮臺、專門鑄造兵器的作坊和魏軍將士的住宅,,都讓我們清晰地見識到這座三國時代的軍事城堡,。
當年,,合肥新城建成后,孫權果然又來,,欲圍新城,。但因新城離水很遠,他呆了二十天,,不敢下船,。滿寵則暗地調遣步騎六千,埋伏在隱蔽處,。孫權終于按捺不住,,上岸炫耀兵力。滿寵的伏兵突然跳起來予以打擊,,“斬首數(shù)百”,。
魏青龍二年、吳嘉禾三年(公元234年),,孫權又率十萬大軍攻至合肥新城,。曹睿親率大軍救合肥。滿寵募集壯士數(shù)十人,,折松枝做成火把,,灌以麻油,從上風放火,,燒敵攻具,,射殺孫權侄兒孫泰,擊退孫權,。其間,,滿寵曾經(jīng)采納殄夷將軍田豫的建議,采取聽使敵攻城,,挫其銳氣,;待其疲怠時攻擊之,也獲得大勝,。
幾番交兵 東吳最終敗走合肥
公元252年,,孫權死。太子即位,,年十歲,。軍政大權落在諸葛恪手里。諸葛恪獨斷專行,,為了耀威淮南,,于吳建興二年、魏嘉平五年(公元253年)發(fā)兵攻魏,,后只圍合肥新城,。此時魏將是司馬孚守新城,。諸葛恪圍攻數(shù)月不能下,士卒疲困,。結果,,因飲水引發(fā)腹瀉、流腫,,死者大半,。魏又加強了兵力,諸葛恪只得撤退,。撤退時,,“士卒傷病,流曳道路”,,慘不忍睹,。從此,諸葛恪威信盡失,,后被孫峻設伏擊殺,。吳氏政權很快也被司馬氏父子滅亡了。
以上曹魏與孫吳的數(shù)次對合肥及其周邊地區(qū)的大爭奪,,充分說明合肥歷史上軍事地位的重要,,同時也說明合肥歷史上經(jīng)濟地位的重要。軍事上的斗爭,,更重要的是包括經(jīng)濟實力在內的斗爭,。
曹魏在合肥和居巢屯田,以取得糧食,;孫權也在江北以租佃的方式種植莊稼,。到公元234年8月,孫權的士兵驅使百姓去收割谷物,。滿寵“遣長史,,督三軍循江而下,摧破諸屯,,焚燒谷物而還”,并將所獲盡賞將士,,就是證明,。在文化上則表現(xiàn)為曹魏的脫盡儒學的玄學文化與吳越文化這一南北文化的大碰撞。
到晉與十六國時期,,祖逖北伐,,其弟祖約一直在合肥、壽春一帶活動,。后祖約叛晉,,被郗鑒所殺,。太興四年(公元321年),晉元帝司馬睿命尚書戴若思為征西將軍,,鎮(zhèn)合肥,。此后,晉元帝永昌元年(公元322年)兗州刺史郗鑒被后趙石虎所逼,,退守合肥,。郗鑒以儒雅著名。后趙石勒于晉咸和二年(公元326年)攻占合肥,。直至東晉結束,,合肥成為諸多政權反復爭奪之地。這應該說也是合肥“三國文化”的組成部分,。
淝水悠悠 古戰(zhàn)場穿越千年時光
江山留勝跡,,我輩復登臨。穿越千年時光,,三國新城遺址,、逍遙津、袁術墓群,、箏笛浦,、藏舟浦、回龍橋,、飛騎橋,、斛兵塘與教弩臺等遺跡和歷史故事,都成為合肥三國文化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,。
三國文化如今流傳下來的除了遺跡,,還有美食。當年,,赤壁之戰(zhàn)后曹兵北撤時,,官兵們在下塘集一帶埋鍋做飯,為防止做飯生煙被追兵發(fā)現(xiàn),,倒扣行軍鍋對火烙饃,,成就了美味的下塘燒餅。當年赤壁之戰(zhàn)的“煙火味”,,通過下塘燒餅流傳至今,。在合肥街頭,倒扣鐵鍋制作燒餅已是獨特一景,,下塘燒餅成為許多合肥人念念不忘的美食,,更是外來者慕名追尋的美味。
淮軍
晚清國防之脊梁 現(xiàn)代軍隊之先驅
淮軍,,晚清在曾國藩指示下由李鴻章招募淮勇編練的一支軍隊,,因為兵員及將領主要來自安徽江淮一帶,,故稱“淮軍”�,;窜娽绕�,,既有人文因素,也有地域因素,。合肥地處江淮之間,,兼具南方的精巧智慧和北方的勇猛豪邁。
淮軍,,以合肥西鄉(xiāng)三山周公山,、大潛山、紫蓬山幾支團練隊伍為基礎發(fā)展而起,,合肥乃是淮軍老家,。關于淮軍,夏冬波也做了深刻的解讀,。
淮軍是最早一支接觸洋槍洋炮等現(xiàn)代化軍事武器的中國軍隊,,開啟了中國軍事近代化和現(xiàn)代化的步伐,從冷兵器時代走向熱兵器時代,。在李鴻章的帶領下,,淮軍馳騁于滬寧杭沿海發(fā)達開放地區(qū),成為中國最早一支接觸洋槍洋炮的軍隊,。憑借先進的軍事技術,,淮軍后來者居上,很快超越了湘軍,,發(fā)展為中國國防的主要力量,,撐起了晚清國防的脊梁。在1885年中法戰(zhàn)爭,、1894年甲午戰(zhàn)爭和抵抗八國聯(lián)軍戰(zhàn)爭中,,淮軍都是戰(zhàn)場主力,屢建奇功,。
不可否認,,淮軍是晚清帝國最重要的國防力量,在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上作出了突出貢獻,,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,。中法戰(zhàn)爭中方取勝,劉銘傳帶領淮軍收復了臺灣島,,廣西巡撫潘鼎新指揮獲得“鎮(zhèn)南關大捷”,淮軍功不可沒,。甲午戰(zhàn)爭,,雖然遭遇慘敗,,但也不乏英勇表現(xiàn),丁汝昌等眾多將領英勇殉國,�,?箵舭藝�(lián)軍,淮軍將領聶士成英勇戰(zhàn)死,,眾多淮軍將士血灑疆場,。
淮軍圩堡群 淮軍起步的地方
為抵抗太平軍,李鴻章受命回鄉(xiāng)組織團練,。僅用三個月時間,,一支日后在中國歷史上叱咤風云半世紀的“淮軍”組建而成。追根溯源,,淮軍的班底來自肥西三山的團練隊伍,,他們分別是:周公山以張樹聲、張樹珊,、張樹屏兄弟為首的隊伍,;紫蓬山的周盛波、周盛傳兄弟,;大潛山的劉銘傳,,以及周圍的唐定奎、唐殿魁兄弟,;還有以三河為中心的潘鼎新,、吳長慶、董鳳高等,。這些人,,后來都成為淮軍的重要將領。
清代廬州地區(qū),,乃是淮軍的發(fā)源地,,而它的骨干主力都產生在合肥西鄉(xiāng),即今天的肥西縣,,其中“參將”以上有100多人,,“提督銜”以上有35人。從肥西走出去的淮軍將領功成名就之后,,在家鄉(xiāng)風光秀美的紫蓬山,、周公山、大潛山周圍修建了100多個大大小小的圩子,,曾經(jīng)是中國規(guī)模最大,、最集中的圩堡群落,留下了豐厚的淮軍文化。
淮軍故里圩堡群是具有軍事防御功能的民居建筑,,微縮了古代城池,、護城河和城墻的防御特點,采用外壕內宅的布局,,在圩子外深挖壕溝,、壘筑圍墻,吊橋炮臺一應俱全,,外面仿佛軍事堡壘一般,;內宅吸收北方莊園、江南園林和皖南民居的建筑特色,,構筑了江淮地區(qū)獨特的建筑風格,。其中,代表性的有張(淮軍二號人物,、兩廣總督張樹聲兄弟),、劉(淮軍三號人物、臺灣首任巡撫劉銘傳家族),、周(湖南提督周盛波,、周盛傳兄弟)、唐(太子少保銜唐殿魁,、唐定奎兄弟)四大家族的私家莊園,。
專業(yè)圩堡群內,名樹古木生長茂盛,。除了劉銘傳的連理廣玉蘭樹,,在蟠龍墩圩內有保存完好的一棵桂花樹,樹齡高達一百六七十年,;而張樹聲親手栽下的法國梧桐,,在張老圩內根深葉茂,要三人才能合抱,;周老圩則有樹齡達一百五十年左右的白果樹,。
李鴻章故居 淮軍首領的最后歸宿
沒有李鴻章,就沒有淮軍的崛起,;沒有淮軍,,就沒有李鴻章的輝煌。如今,,世人憑吊李鴻章,,尋找淮軍的蹤跡,位于合肥市中心淮河路步行街的李鴻章故居是首選去處,。
李鴻章故居是典型的晚清江淮地區(qū)民居建筑,,布局整齊,,結構嚴謹,雕梁畫棟,,占地面積2000平方米,,是合肥市僅存的規(guī)模最大的名人故居,是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,。故居前廳布置了“李鴻章生平展”,該展覽用大量的珍貴圖片與實物展示了李鴻章風云變幻的一生,,即“少年科舉,,壯年戎馬,中年封疆,,晚年洋務”,。
在李鴻章故居東面的“淮系集團與中國近代化”的展覽,則是在豐富李鴻章生平展的基礎上開放的,,充分揭示了這個晚清歷史上最具影響力和實力的集團——淮系集團在李鴻章的領導下,,對近代軍事、經(jīng)濟,、文化以及國防方面所做出的突出貢獻,。故居自開放以來,以獨特的建筑風格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吸引了大批游客,,成為合肥市“十大景點”之一,。
1902年,李鴻章的靈柩從北京輾轉運回合肥,,1903年葬于合肥東郊的大興集,。李氏家族后人為祭祀他,在墓旁建造了規(guī)模龐大的享堂,,占地14000平方米,,建筑面積近3000平方米,分為享堂區(qū),、合葬區(qū)和倉房區(qū),。
李鴻章享堂、李鴻章故居成為這位坎坷巨人的最后歸宿,。
淮軍文化圈 環(huán)巢湖淮軍將領多
在《辭�,!返�“淮軍”條中,列入淮軍主要將領的張樹聲,、劉銘傳,、周盛波、潘鼎新,、吳長慶,、丁汝昌,、葉志超、聶士成,,以及他們的首領李鴻章,,全部都是合肥人。
當年,,李鴻章在巢湖中廟水域集中編練淮軍,,一批著名將領正是從這里走向疆場。除了肥西,、肥東,,淮軍在巢湖的遺存也有很多,以中廟鎮(zhèn)的淮軍“總祠堂”昭忠祠,、李文公祠,、姥山的文峰塔,烔煬鎮(zhèn)的李鴻章當鋪為中心,,從廬江的吳長慶故居,、武壯公祠、潘鼎新祠,、劉秉璋墓,,到現(xiàn)在的巢湖市、無為的丁汝昌故居和墓園,,目前形成了一個比較完整的淮軍文化圈,。
夏冬波介紹說,以合肥為龍頭,,巢湖,、廬江為主干的淮軍文化圈,乃是環(huán)巢湖旅游的潛力股,。但是,,由于長期被冷落,淮軍文化更多地還湮沒在民間,,淮軍文化資源需要進一步普查,、整合、保護利用,、研究和宣傳,。以李鴻章故居為載體,使之成為淮軍文化陳列展覽中心,、淮軍文化旅游中心,、淮軍文化學術研究中心、淮軍文化普及中心,。
在現(xiàn)代生活中,,依然流傳著淮軍的“活歷史”,。例如,著名小吃“廬江小紅頭”,,乃是當年淮軍的干糧,。夏冬波說:“駐兵山東時,吃慣了稻米的淮軍將士不喜吃面食,,淮軍廚師想辦法做出了‘廬江小紅頭’,,深受淮軍官兵的喜愛。”此外,,公和堂獅子頭,、薺菜圓子等合肥地方小吃,均為淮軍領袖李鴻章的鐘愛,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