時間:2010-09-29 來源:合肥網(wǎng)hfw.cc 作者:hfw.cc 我要糾錯
![]() |
陵園看起來像是一座小山丘,,頂部種上了麥冬 |
有這樣一個造型奇特的建筑:外觀像橢圓形的小山丘,,里面分上下兩層,中間是走廊,,兩邊是一個個房間,,屋頂還安裝了許多采光玻璃。這是商場嗎,?NO,,這是合肥首個半地下式陵園。
陵園,,也可以是半地下式的,?近日,記者就來到這個獨特的陵園一探究竟,。
上下兩層,,1.5米建在地下
這個半地下式陵園地處合肥市經(jīng)開區(qū),但由包河區(qū)民政局管理,,陵園的名字也叫包河文化陵園,。
記者了解到,包河文化陵園占地約130畝,,比大蜀山文化陵園還要略大些,。計劃建設三個陵園,分別叫做一號、二號,、三號,,而目前只是完成了一號陵園的建設。
從遠處看,,一號陵園就像一個橢圓形的小山丘,。分上下兩層,約7米的高度建于地上,,1.5米建在地下,。
從正門進去就是二層,也就是露在外面的橢圓部分,,延伸到地下的部分便是它的一層,。
“這種獨特設計是借鑒上海某陵園,可以滿足市民‘入土為安’的傳統(tǒng)觀念,,也能增加陵園的容量,,還不會影響周邊環(huán)境�,!卑訁^(qū)民政局局長趙立群表示,。
因為有上下兩層,這個陵園還建設了無障礙通道,。
能提供15萬個壁葬格位
據(jù)工作人員介紹,,包河文化陵園主要是提供壁葬,,即只要安裝墓箱就可,,而不需要墓碑。
記者看到,,已經(jīng)建好的一號陵園里面就像普通的商場,,中間是走廊,兩邊是一個個房間,,即墓室,。
在墓室的墻壁上,會安裝一個個墓箱,,這種墓箱高20cm,、長30cm左右,以后只要將骨灰盒放在墓箱里面就可以,,墓箱貼近墻壁安裝,,這種安葬方式就叫壁葬。
墓箱上還會鑲嵌玻璃,,可以放逝者的遺照,。
趙立群告訴記者,一號陵園里面上下兩層共有92個墓室,粗略估算一號陵園大概能夠提供5萬多個壁葬格位,。
如果二期,、三期全部完成的話,整個包河文化陵園就能提供約15萬個壁葬格位,。
“陵園是為配合濱湖新區(qū)建設而專門新建的公益性陵園,,主要用于免費安放在拆遷過程中需要遷移的墓穴�,!壁w立群告訴記者,。
經(jīng)過包河區(qū)民政局的初步測算,需要拆遷安置的墓穴大約有10萬個,。
包河文化陵園能提供約15萬個壁葬格位,,而拆遷安置只需要10萬個,那剩下的5萬多個壁葬格位呢,?
趙立群告訴記者,,因為包河文化陵園是一個公益性的公墓,所以應該不會對外出售格位,。
這個月底就能投入使用
記者在現(xiàn)場看到,,一號陵園已經(jīng)算是基本完工了,工人們正在緊張地進行內(nèi)部裝飾,。
趙立群表示,,目前正在進行的內(nèi)部裝飾,主要是對二層東部的20個墓室進行裝飾,,記者看到工人們正在安裝墓箱,,墓箱中既有單箱墓,也有雙箱墓(雙箱墓的高度和單箱墓一樣,,但長度長一點),,也就是類似于墓穴中的單穴墓和雙穴墓。
現(xiàn)場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,,目前這20個墓室大概能夠容納1萬多個骨灰盒,,而且墓箱的材質(zhì)可以防火,大概9月底這20個墓室就完全可以裝飾完畢投入使用了,。
趙立群表示,,他們計劃先將這20個墓室安裝完畢并投入使用,然后繼續(xù)裝飾剩余的72個墓室,。
陵園設計相當?shù)吞辑h(huán)保
記者走了一圈發(fā)現(xiàn),,這個陵園的每個細節(jié)都極為考究,也盡量節(jié)約能源,。
二層的每個墓室正中間都放著一大塊采光玻璃,,跟屋頂?shù)牟AА疤齑啊边b相呼應,。
工作人員告訴記者,屋頂安裝的玻璃天窗和二層的采光玻璃遙相呼應,,二層就能夠?qū)崿F(xiàn)自然采光了,,這樣一來二層白天無須開燈,可以很好地節(jié)能,,同時通過二層墓室中采光玻璃的過渡,,地下一層也能享受點“光”,不會那么黑暗,。
雖然可以實現(xiàn)自然采光,,但在建筑屋頂安裝那么多采光玻璃,安全嗎,?
記者站在屋頂?shù)牟晒獠A�,,使勁蹦了兩下,發(fā)現(xiàn)這個雙層的采光玻璃完全沒事兒,,工作人員告訴記者,,這個玻璃是經(jīng)過鋼化的有機玻璃,沒那么容易被毀壞,。
除了自然采光,,記者看到這個陵園外還掛著幾個“燈籠”,“燈籠”在微風的吹拂下慢慢轉(zhuǎn)動著,,陽光照在上面,,閃閃發(fā)光。
據(jù)介紹,,這些“燈籠”其實是換氣扇,,陵園的通風完全是采用自然風,夠低碳吧,!
另外,,包河文化陵園還將重點體現(xiàn)園林化、生態(tài)化和景觀化,。
陵園的屋頂覆蓋40厘米厚的土壤,用以種植麥冬,,確保陵園的景觀效果,。陵園內(nèi)也將栽植一些灌木、喬木,,以美化陵園景觀,,使陵園成為一個觀光的好去處。
工作人員還透露,,在陵園西邊的三角形區(qū)域,,還將豎立一個雕塑,,這個三角區(qū)域未來也將成為園區(qū)的一大景觀。
本報記者 王小英/文
實習生 顏穎 本報記者 卓旻/攝